小茶

停下来回望那落日。

© 小茶 | Powered by LOFTER

【HP】孤独的反抗和救赎

只要研究哈利波特每一部书的结尾,不难发现最终的斗争都落在了哈利孤独的使命之上。


《魔法石》:罗恩“Not me.Not Hermione.You.”哈利独自对峙奇洛教授(伏地魔)。

 

《密室》:赫敏石化,罗恩未能进入密室,金妮昏迷。哈利独自对峙16岁的里德尔。

 

《阿兹卡班的囚徒》:在摄魂怪即将吸走Sirius和哈利的灵魂时,是哈利自己召唤出了守护神,而不是他的父亲James Potter。

 

《火焰杯》:在墓地,Cedric丧命,哈利独自面对重生伏地魔。

 

《凤凰社》:伏地魔潜入哈利的意识,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他反击。

 

《混血王子》:邓布利多之死,哈利完全处在孤立的状态。他是计划中的一部分,但是又必须独自前行。

 

《死亡圣器》:在禁林,哈利孤身面对伏地魔;最后一战,二人1V1对决。

 

友情、亲情和爱情在整条道路上不可或缺,但是当到达最终的困境时,只有孤身一人的战斗。

 

最终的命题是,“人总要面对自己。”这非常具有象征意义,因为让哈利独自面对伏地魔,既是让哈利面对部分自我的创造者(伏地魔将哈利创造成了一个魂器),也是让伏地魔面对自我灵魂的一部分。对于二者来说,都是被安排面对某种完全未知的自我的一部分。

有趣的是,直到西弗勒斯牺牲、哈利得到记忆之前,二者都对自我灵魂的归属处于无意识的状态。当一个生命破裂时(即西弗勒斯牺牲),才有另外一个灵魂的觉醒。这是非常完美的、艺术性的牺牲,因为它通过另一生命个体的觉醒对一个已经消逝的灵魂进行了救赎。整个过程的情感传递是相当有效的、理想化的。

这样宗教性的一幕的发生建立在人类具有高度共情能力的假设之上。它总会让人觉得悲哀,因为如此伟大的情感联系在现实中显得非常崇高,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彰显人道主义精神,它寄希望于人类群体的互通性和同情心的普遍性。

也正是这样一幕让哈利之后的战斗显得异常沉重。哈利的斗争此时已不仅是两种魔法权利的斗争,同时也映射着人道主义和某种意义上纳粹统治的斗争。对人类文明的信心都被寄托在哈利身上,这样的寄托我们常称之为“使命”。

从个人觉醒,到人类普遍的同情心,再到人道主义使命,反抗的终点似乎只有一个。只有依靠爱和勇气,似乎只有如此。

评论
热度 ( 36 )
  1. 共6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